根據央視財經4月13日的報道,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推廣取得了新的進展。據了解,上海、廣州等地的氫能源車已經以網約車形式開始運營。此前,我國氫燃料電池主要應用于客車、物流車和重型卡車等商用車領域,但現在國內各大車企在氫燃料電池領域的布局明顯加快,開始應用于乘用車市場。中信證券認為,無論是從政策規劃還是經濟性角度來看,未來氫能在交通車輛領域的重點仍然是重型商用車。從目前的市場推廣情況來看,氫能重型卡車的發展前景也值得期待。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產銷量分別達到3626輛和3367輛,同比增長105.4%和112.8%。新能源汽車國家大數據聯盟發布的年報顯示,截至2022年底,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管理平臺累計接入氫燃料電池車輛已達10564輛,首次突破萬輛。在國家監管平臺接入的氫燃料電池客車中,公交客車占八成,共3858輛,其次是公路客車595輛、通勤客車274輛和旅游客車83輛。
根據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氫燃料電池客車的月度上線率均值為72.24%,其中1月的上線率最高,達到86.1%。相比之下,氫燃料電池專用車的月度上線率均值為42%,其中11月的上線率最高,為50%。2022年,客車的月度行駛里程最低為579.1萬公里,最高為862.4萬公里。而專用車的月度行駛里程最低為57.6萬公里,最高為355.5萬公里。
專業人士分析認為,氫燃料電池車在固定路線、中長途運輸以及高載重三類場景中相較于純電動車有明顯優勢,包括零排放、高效率、長續駛里程、高載重、加注快等特點。因此,公交車和物流車等路線相對固定、高載重的應用場景比較適合作為氫燃料電池車技術推廣的試驗田。然而,氫燃料電池車也面臨車輛成本高和加氫站數量有限等現實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和推動發展。
據了解,豐田汽車和海馬汽車于3月24日在海口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旨在共同推動氫燃料電池乘用車的快速普及和產業化。根據協議,雙方將選擇海南島作為大型體驗測試場,將豐田的第二代Mirai電堆等成熟部件和系統應用于海馬氫燃料電池汽車,并完成整車適應性開發。雙方計劃爭取在2023年投入約200臺小批量示范運營,并在2025年規劃擴大到2000臺的運營規模。
這次合作對于豐田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因為這是自2019年在中國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以來,首次向中國乘用車廠商提供氫燃料電池系統。在中國市場,豐田已經與福田汽車、北京億華通等合作伙伴推出了氫燃料電池客車,并向多家商用車企業提供氫燃料電池組件。這次與海馬汽車的合作將進一步加強豐田在中國氫燃料電池車領域的布局,推動氫能源在中國的應用和發展。
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3)上,寶馬(中國)汽車貿易有限公司總裁邵賓透露了寶馬的氫燃料電池車發展計劃。據他表示,寶馬計劃到2030年將平均單車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降低至2019年的40%以下。同時,今年還計劃在幾個小的市場小批量投放寶馬的氫燃料電池汽車iX5,進行測試和展示。
邵賓還介紹了iX5Hydrogen氫燃料電池車的性能參數,包括最大輸出功率可達295kW(401馬力),百公里加速僅需6秒,以及在WLTP工況下的最大續航里程為504km,充滿儲氫罐只需要3~4分鐘。
不過,中國工程院院士歐陽明高也指出,目前發展氫燃料電池技術還需要解決多方面的問題,包括成本降低、功率增加、效率提高以及壽命延長等。從成本方面來看,燃料電池成本已經在去年下降到了3000元/千瓦,并且預計今年還會繼續下降,到2025年可能會降至1000元/千瓦。同時,車載儲氫瓶的成本也需要大幅降低。這些問題的解決將對氫燃料電池車的推廣和普及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根據統計數據,一輛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百公里成本接近1000元,相比之下,一輛燃油車的百公里成本為528元,而鋰電新能源汽車的百公里成本只有441元。這顯示目前氫燃料電池技術在成本方面仍然相對較高,需要進一步降低成本以提高競爭力。
華創證券認為,由于氫能技術尚處在發展時期,其儲運問題和應用穩定性等問題尚未完全解決,因此,目前交通領域是氫能初期應用的主要突破口,也是商業化應用前景較為清晰的市場。這意味著在氫能產業鏈上游,特別是可再生能源制氫,尤其是PEM制氫可能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華寶證券表示,投資者可以從氫能產業鏈的重點環節進行布局。在產業鏈上游,可以關注可再生能源制氫,尤其是PEM制氫技術;在中游的儲運環節,可以關注儲氫瓶、長管運輸等領域;在下游的應用層面,可以關注具備核心技術能力的燃料電池電堆以及零部件、關鍵材料等領域。這樣的投資布局有助于把握氫能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機會。隨著氫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本的進一步降低,氫燃料電池汽車有望在未來實現商業化應用并推動可持續能源和環境保護。